母猪得了肢蹄病之后会产生许多不好的影响,其中*大的危害就是会影响到母猪正常配种,甚至使得母猪还在生产壮年就被淘汰。近年来,对规模猪场母猪淘汰原因的统计数据表明,肢蹄病的比例高达11%左右,占非正常淘汰总数的30%~40%。尤其是低胎龄母猪,繁殖性能还没有充分发挥时,不得不因肢蹄病提前淘汰。大幅度增加了种猪培育成本,对整个繁殖母猪群的生产性能影响很大。对于母猪肢蹄病,除了在母猪选择过程中严格把关外,也要在饲养管理过程中多注意,下面,小编总结了一下母猪肢体病发生原因及防治方法,以飨读者。
1 母猪自身因素
集约化养殖的猪,经过高度选育,体重大肢蹄小,以符合产肉的需求。母猪饲养周期长,体重越来越大;妊娠母猪后期体重大,肢蹄承担着比其他阶段猪更大的重量,极易发生肢蹄疾病。
母猪品种:外来瘦肉型猪品种肢蹄发病率高于我国地方品种。杜洛克因四肢比较粗壮,相比大约克和长白猪,肢蹄病发病率稍低。
母猪体型差异、体况差异:母猪体重越大,肢蹄受力越大,易导致肢蹄病,尤其是蹄部。个体偏瘦的母猪,腿部刮伤的可能风险略大。
2 环境因素
母猪肢蹄直接接触的环境,包括外伤性及病理性的损伤,是诱发肢蹄病的重要因素。
2.1 物理伤害:坚硬的地板,易磨损蹄掌;粗糙的地板,易刮伤腿部或蹄掌;坡度大、光滑的地板,猪容易跌倒损伤腿部;地板不适宜的缝隙,易夹伤蹄脚。
2.2 化学伤害:栏舍地面潮湿、不平,如不及时清理粪尿积水,蹄部长期在其中侵蚀,容易得腐蹄病。另外,用强酸、强碱或强氧化性消毒剂消毒栏舍后,没有冲洗地面,就将猪转入,也会腐蚀猪的蹄掌。
2.3 病理性损伤
潮湿寒冷的环境,容易诱发母猪风湿关节炎,站立不起甚至瘫痪;湿热的环境,病原菌容易繁殖,一旦有创伤面,极易诱发肢蹄脓肿;而干燥寒冷的环境,易诱发裂蹄。
3 饲养管理
母猪 缺乏运动,并栏打斗,暴力驱赶损伤, 母猪饲喂不当,母猪后备培育期和妊娠期过量饲喂,母猪体重过大,诱发肢蹄病。
4 营养因素
影响肢蹄的营养因素主要有钙、磷、钙磷比、锌、生物素、有机硫等,维生素D、维生素K2、钾、镁、锰等与钙的沉积相关的一些营养物质,也有间接的关联。
5 霉菌毒素及吸附剂
霉菌毒素可以影响猪对维生素D的吸收,进而影响钙的吸收。同时,长期过量使用极性霉菌毒素吸附剂(水合硅铝酸盐),可能会吸附生物素,导致机体可利用的生物素减少,而引起裂蹄。
6 病原体感染
口蹄疫、水泡病直接侵袭猪的蹄部,猪副猪嗜血杆菌造成关节损伤。同时,环境中支原体、链球菌、葡萄球菌、坏死杆菌等病原体载量高时,当肢蹄轻微破损后,容易造成溃烂、腐坏和化脓,致使肢蹄病很难治愈,往往造成不可逆的损失。
改善途径:
1. 品种
预防肢蹄病要从选择具有健全的腿和脚的后备母猪开始。良好的结构构造会使后备猪在群养环境下更好地竞争,并提高母猪的留存率。此外,具有良好腿脚构型的后备母猪的后代在生长育肥阶段成为全价值猪的比例更大。但是,培训出能够准确挑选后备猪的员工具有挑战性。
2. 地板
肢蹄损伤后感染上移是导致肢蹄病的主要原因。全漏缝妊娠舍的地板板条之间很宽,转移母猪时很容易把脚趾扭伤。因此应避免在不好的地板上给母猪混群,把不合适的地板更换掉,以及在地板上铺放垫料都是好的办法。对母猪的环境条件进行改善,可以减少肢蹄病,比如使用垫料或橡胶垫。
3. 饲料
为母猪提供全面的营养素,特别是脂溶性维生素A、D、E及钙、镁、锰、锌等微量元素;可添加速维佳或优维康,补充赖氨酸;另外需要在控制采食量和日增重的基础上实施量身定制的饲养计划,同时优化后备猪营养,以确保建立一个强大的骨骼系统。饲料霉菌毒素控制好,加强脱霉解霉工作,可使用霉毒解,1公斤拌料一吨,霉菌毒素超标时可加倍使用。
4 生物安全
感染性的母猪肢蹄病,都跟生物安全密切相关。包括病毒病、支原体病及细菌性疾病。做好消毒工作,降低引起肢体病情的细菌及病毒病。
实行全进全出的批次化生产模式,清栏后对猪舍彻底清洗、消毒,并干燥空置1周以上。待产母猪清洗消毒后,方可从怀孕舍转入产房,避免体表携带病原体进入产房。
5. 积极治疗
找出导致肢蹄病的常见的原因、总结症状,并设计量身定制的治疗方案有助于减少因肢蹄病导致的母猪淘汰。在某些情况下,妊娠第8周时,为跛足母猪提供两剂非甾体抗炎药、橡胶垫和纠正性蹄修剪,可以减少肢蹄病母猪的数量和肢蹄病的严重程度。
6. 找出*容易导致肢蹄问题的位置
比如靠近水帘的地方,地面可能会导致母猪打滑。此外,用作检修口的地板位置、一些比较直的拐角都容易对猪的肢蹄造成损伤。找到这些地方,并进行适当修理。
7. 关注母猪体况
过肥的猪的脚跟容易出问题,过瘦的一般有蹄伤和肩伤。当然不好说是过瘦导致了受伤,还是受伤导致了过瘦。总之应对过肥过瘦的亚群格外关注。
8. 修蹄
对有问题的母猪的猪蹄进行正确和必要的修剪,有助于改善肢蹄状况。当然,在修蹄时要使用恰当的设备进行保定,避免人员受伤或者母猪的二次受伤。